很久没有记录些东西了,这上半年时光,只是一瞬间,过年后的期间,把儿时住的乡村房子装修了一下,在这不安的世界,藏于一个山湖环绕的地方,有一个自己的房子,看看书,上上网,研究些喜欢的事情,每天适度的工作量,保持着学习钻研的能力和热情,闲暇想想旅行计划,对我而言,这是一种足够奢侈而又不堕落的生活。
三个多月过去了,期间疫情又一次爆发,俄乌战争开打,物价飞涨,油价飙升。。。这世界总是不能消停,四年前的好日子何时再来。整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冲突和战争都是为一个利字,不可改变,如同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一个钱字,自古以来未曾改变,现代社会则更加剧烈。由此还联想到了,东西方文化的很大差异,西方文化偏向竞争博弈,通过压制对手,壮大自己,东方文化则偏向追求共赢共存,如何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,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,大家满满分一杯羹。战争除了带来各方面的创伤,不能解决问题,只是表面解决问题,而且是以巨大的看的见代价和看不见的代价。有时候会想,假如这个世界的文化和经济如以中国为主导而非美国的话,是不是会太平许多,地球寿命还能更长久点。
疫情的常态化趋势令人感到沮丧,各种不方便,一波一波不平静,周围人也被搞的神经紧张,尤其是那些老年人,感染了固然不好,但长期这样的别扭生活一晃几年,大家区区都是几十年的生命,这看不见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的损失一样是巨大的。
拭目以待这造物主打算把这世界引领何方,知命。
今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议论纳木错景区大门入口居然设立在省道上,匪夷所思,虽然说车辆经过只要和景区工作人员说是路过,不会收取景区门票,但这操作着实让人觉得有些难看,我也想起来我去年自驾其中拉萨到阿里北线一段,当时导航就发现,省道被纳木错景区大门挡住,我并不想交200多块的门票去看纳木错,纳木错相当的大,如果避开纳木错要多绕400多公里,当时就觉得诧异,居然能围起来这么大一块土地收费,怎么会有这种设计,这景区挡路挡的相当彪悍,后来还是选择穿过纳木错景区,发现说一下就可以放行了,不用购买景区门票,工作人员还叮嘱"不能下车去湖边,不能停车",我当时就觉得这景区操作很无语,理论上地方旅游部门都无权在省道国道上设立景区关卡,属于违法的。
我走过国内很多地方,看过各种各样的景区和非景区的自然风光,一开始习惯到景区买门票天经地义,但看多了,慢慢的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,凭什么一些人可以把大自然圈起来收费?把中国的大自然围起来收费,剥夺了每个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自由出入的权利,都是中国土地,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可以随意行走,应该取消景区这种概念,现在景区越来越多,本来没有景区,是被一些热爱旅行热爱大自然的人发现的,被大家知道了,来的人就多了,因此也被某些人看中"商机"圈起来,收钱,越圈越多,就是你要做什么有什么需求,总有人在边上盯着挖掘"商机"。我的观点是:大自然的东西,任何人无权圈起来收费,取消景区这种概念,如果有,我们也应该实现"景区自由"免除一切大自然景观的收费,人人有权自由行走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。
现在的自驾游,上了高速就收费,下高速进景区也收费,真是很无趣,除了费用高昂,还少了很多乐趣,感觉像在游乐园里自驾,毫无进入大自然的感觉,这种步步为营的收费模式简单粗暴,不但不合理,而且吃相难看,甚是让人倒胃口,不吐不快。
现在总是冒出新词,同一个意思早就有的词或者说法,换个形式包装重新进入视野:
躺平……放弃
摆烂……自暴自弃
现在各种内容类的app,头条也好,小红书也好,等等各种,都是根据你的喜好,包括你认同的一切价值观来给你推送内容,让你看着非常对口味,不断的咀嚼这些推送的内容,以为这世界关心的宣扬的和你想的一样,你的三观和世界认为的正确三观一致,你以为打开自己手机就是客观世界,其实你不过是被大数据个性化定制愚弄了的一个客户端而已。
看了下,无锡的高温(40度)全国只有吐鲁番(42度)能压得住了,我终于还是受不了了,明天出发,自驾东北,这么听着不怎么出彩,走中朝边境线,中俄边境线,这样描述牛一点。这75L的大登山包,跟了我差不多20年,依旧稳固结实不走样。
关于目前国内防疫下的社会现象和疑问
更令人害怕的不是病毒,而是封控,隔离,歧视,被强制拉去医院,所有热心人不停劝你打疫苗戴口罩的,并不是为了你好,而是担心他们自己被你感染,所有的过度防疫措施,不是为了人民生命安全,是怕乌纱帽不保,一个假惺惺的社会关系诞生了,这是现在疫情社会的本质,大家不要装。
人生病了,为何不能自己选择如何应对,而是强制被"转运"至隔离医院,进行药物治疗,对于治疗的药物和治疗的方式自己没有选择,这是不是践踏了人的权利?
一个很普通的道理,我生病了,为何不能自己选择应对的方式,而是被以"为了大家好"的名义绑架,被强制执行一系列的措施。传染病不是这两年才有,自古就有,但是这个政策自古以来没有过。
新冠对人的真正危害具体有多大,到目前没有看到过官方的说明,倒是看到不少关于新冠危害被夸大的信息,这里面有没有利益链,令人有点很难不去这样想。
这些治疗的药物是否有副作用是一个问号,一个生命的结构如此复杂,而且每个人的生命体虽为同类,但是个体差异巨大,怎么保证药物治疗的用药适合每一个人,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,而且被粗暴的执行了。
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共存策略,为何我们要选择少数国家的选择,大胆猜测下,凡事蹊跷,必是利益作祟。
生活方式的趋同
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度趋同,上班,下班,娱乐,双休日,假期,节日的生活内容越来越接近完全一致,造成了一个单调同质化的社会,有个性的人,有趣的人,有个性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少,每个人都是一台相同型号的机器,步调一致的运行着。作为主要生活环境的城市,格局也类同,每个城市都有相同的布局,相同的设计,如果你环全中国旅行,不停的从一个城市穿行到另一个城市,有时会搞不清现在处于哪个城市,一样的商圈,一样的步行街,一样的广场,一样的高铁站。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是导致生活方式高度趋同的因素之一。
有个性的人越来越少,可能是在现在社会有个性,是无法生存下去的。
宝藏网站发现
最近发现一个宝藏网站,全球最大数字图书馆,1000多万册书籍,免费的。最大的有点是可以导入到微信读书里打开,或者Mac的图书app里打开,虽不是原生app的书籍,但导入微信读书和Mac图书app后排版依旧规整,这个才是让我爱不释手的使用它的原因,另外还有可以发送到kindle的功能,没有测试过,kindle在角落已躺平很久没用了。。。
导入到微信读书方法很简单,平时我用ipad来看微信读书的,在Macbook上下载后,用隔空投送功能发至ipad,发送成功后ipad会提示选择打开的app,里面会有微信读书一栏,选择打开就自动导入微信读书了,注意下载图书时候的格式有多种选择,感觉选mobi格式比txt格式排版要规整一些。
关于数字游民
想聊下数字游民,数字游民的概念始于十年前的一本畅销书,叫《The 4-hour work week》(一周工作四小时),作者是全球数字游民社区的创始人,用此书来宣扬这种工作方式,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生活方式,之后慢慢开始在一定的范围慢慢流行起来,大部分是年轻人喜爱或者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。
数字游民简单的描述一下,是指一群在通过互联网获取收入的人,边旅居边工作,在各地甚至全世界四处游逛。光这么一听,应该就有很多人喜欢吧,尤其年轻人。
这两年这个概念在中国开始慢慢火了起来,很多人都在积极拥抱这种生活和工作方式,网上以此为主题有很多社区,很多群,很多播客,虽有点难度,也有不少人已经成功的转变成了一名数字游民,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,任何地方工作。
总的来说,这是一种除了自由自在,而且说出来也给人感觉很酷,还带一点另类,外加3分羡慕。
我在好几年前也过着类似这种生活,那时我并不知有数字游民这种叫法,是一次在尼泊尔的旅行中,别人口中称呼我为数字游民。不过,这是别人给你贴的一个标签,我并不在乎,现代社会为了快速识别人群区别分类,标签太多了,有很多标签并不准确,甚至非常误解。
说回来数字游民,我算体验过两三年这样的生活,刚开始一段时间很兴奋,可以实现如同书里说的,live anywhere work anywhere,到处游走,后来就会慢慢变成定居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不动,直到呆腻了,回家,在家安安稳稳的过上一段日子,又整装出发,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,常驻,然后呆腻了,再回家过安安稳稳的日子,以此循环往复,其实像个钟摆,只是摆出的位移每次都不同,但回归的地方始终不变。
旅行中也碰到过类似数字游民的人,相对遇到比较多的行业,有做开发的码农,做平面设计的,做旅行地特产代购的,做旅行自媒体的,写作写书的,炒各种金融产品的,还有远程一对一培训讲课的,做文字翻译的,一些自由职业的接单网站上接各种订单的,我把以上这些旅行方式的人都标签化为数字游民。
时间久了,会发现一些长期做数字游民的问题,首先是大部分数字游民都是技术类的工种比较多,很多都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,到处游走毕竟居无定所,学习一门新的东西是需要沉浸下来的,需要一个稳定不被打扰的安静环境,才能有效的消化新的技能,而数字游民毕竟生活环境比较颠沛流离一些,自由职业不容易,收入不高,很多都是省钱住青旅,虽然适合交流,但环境不适合深度学习,不管去咖啡馆也好,各种可以坐下来的消费场所,始终是一个公共场所,环境经常变化不受你控制,会影响你的深度学习和工作,而长期的简单工作和表面化的学习,并不能让你跟上行业变化,一年以后,你的技能会开始落后和贬值,所以你的收入也会随着一起下降,甚至到入不敷出,无法继续这种生活,又重新回归几年前的生活,而且起点更低。
数字游民还有其他问题,并不想展开了,说多觉得啰嗦,这算是给这种生活方式泼一点点冷水,它,并没有看到的那么好,体验一下有趣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但不宜过久。也许有不少人追求它的同时,也是为了满足一种优越感,生活方式的优越感,攀比又诞生了一个新赛道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