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邻居与高敏感的日常散记

2021年12月2日

隔壁早在两年前搬来了新的一户人家,但从未正面见过,这可能是现在大城市小区里的特点,进进出出互相都一无所知,连对方长啥样也不知,今天电梯上楼,电梯门刚要关,看到一个搀着小孩的年轻妈妈快步进来,我用手挡了一下快要合上的电梯门,对方说了声谢谢,准备按楼层,然后停顿了下没按,同一层一起出了电梯,原来是住我隔壁的,她也有些惊讶的看看我,互相打了个招呼。

我:你们什么时候来这里住的?

她:疫情后搬来的,两年了,你是租客?

我:我来这里二十年了

她:哦哦。

她还是有些疑惑,继续问:那好像都没见过你啊?

我:嗯,因为我经常不在上海。

确实,我自从那一年辞职离家四处转悠漂泊后,这些年下来,在本小区的存在感基本降为0。

有的老住户搬走了,很多都是新搬来的,这么多年来,来来往往换了不少业主。

我为了打破尴尬的互相盘问式对话,打趣的说了一句:我一直也没见你们人,只见每天门口地上一堆快递。并附和上笑了下。然后准备关门。

她:哦哦,是最近几天网购了不少东西。

说完赶紧把门口的盒子全部叠起来,放到楼梯口门背后暂放,一般清洁大姐都会来收走的地方。

我意识到刚刚的话让她误以为我在暗指她公共走道乱堆东西。

我并无指责意思,随即感到一阵不好意思,哎,算了。。。进屋关门吧。

现在大城市,日常生活中,人口密集度高,社交活动频繁,这就会形成大家在沟通交流时候的高度敏感的神经,一句话进入大脑可以快速用几种角度去解读,迅速能找出一个有可能让自己会处于一个社会观洼地的解读,然后迅速排除,这也是一种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的焦虑。这个社会观是指公德,私德,到的,同情心,助人,敬老等各个方面。

我也一直属于高敏感人群,以前更严重,甚至会苦恼,我还专门翻阅了一些书籍,研究自己,直到有一本书看完,我释然了一大半,书名《高敏感是一种天赋》,我想高敏感人群看到这书名就会有些安慰。书中说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高敏感这一现象,接受认可它,而且,它是好的,当然,也有坏的方面,但是你必须两面都要接受,因为它们本就是一体正反两面。现在的我依然高敏感性格,但是释然了许多,因为人身上的很多缺陷特质并非是缺点,它同时还有优异的一面,所以我想极端一点的说,人没有缺点只有特点,认清自己特点,适度放过自己,这才是与自己和解的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