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到深夜,心就不能安静下来,所以明知熬夜不好,还是会熬夜,终究改不掉,其实不能叫熬夜,应该叫享受深夜,此刻,灵魂终于舒展,大脑开始活跃,我是这样,如果一天晚上特别不想睡,偶尔也可以听从一下内心,不必凡事规规矩矩,百分百的规规矩矩做事生活按常理出牌,是不是很无趣?至于各种科普网文说的晚睡恐怖坏处,那时就随它去吧。如为了让身体不得病,却导致灵魂病了,你会怎么选?两难吧。
码字只是一个寂寞的出口,人在忙忙碌碌,热热闹闹的时期里,很少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念头,只有当所有喧闹繁杂都沉下来,一切都安静下来,伴随着寂寞感一起出现时,才有念头写写弄弄,整理一下内心。
今天想整理些什么呢,说说我所见证的国内互联网在大众民间的发展史吧,我可以说是第一代网民,1998年,电话拨号上网,按分钟计费开始,我已经接触互联网,是工作需要。那时候毕业第一年,在一家创业型公司,一个年轻人,复旦计算机系毕业,去日本做软件开发5年,回国,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,几个同学在北京发展业务,他一人负责上海发展业务,当时面试我时候,他公司还没有员工,光杆司令,他们几个的故事也值得说下,回头专门写,这里不跑题,反正我入职后,同时还有三个小伙伴。我第一次使用互联网就是在1998年,这家创业迷你小公司里,老板让我上网给客户的电脑找驱动程序下载下来,拨号上网是有个叫调制解调器的东西,每次通过电脑软件拨号,会发出类似传真机的动静,后来我知道,这个东西里面一半和固定电话挺像的,只是多了个调制模拟信号成数字信号的模块,其他部分就是个没有拨号键的电话,拨号键等于在电脑软件里了。我拨号连上国际互联网后,老板还笑着对我说,你和世界第一次连线了。很有意思,有些场景虽然不是什么重要事,但好多年过去你依然记得很清楚。然后就是网上一统乱找,不知怎么找怎么在页面操作,那情形,就像现在让我爸用电脑上网一样。最终在老板的指导下,学会了如何在官网页面找到对应型号驱动程序。记得上网费是4毛5一分钟,没多久我就把刚上班三个月的工资全部去买了一台电脑,是我哥陪我一起去的,台式机,兼容机,那时候配一台电脑要坐下来谈的,因为兼容机就是所有配件都是可选的,配成一台电脑,不像现在的电脑,几个套餐选一个,付钱整机拿走,兼容机的购买商谈是显示器买哪个,cpu是选Intel还是AMD的, cpu选主频多少的,主板买哪个,硬盘多大,内存多-大,显卡买哪个,显存多大等等,一般人肯定听的一脸懵,买电脑至少都是半专业人士。